
以下是對3D打印鋁合金材料更詳細的介紹:
常見的3D打印鋁合金材料
• AlSi10Mg:
• 成分與性能特點:主要由鋁、硅和鎂組成,硅含量約為10%,鎂含量約為0.2%-0.45%。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可加工性,能制造出復雜形狀的零件,強度和硬度較高,屈服強度可達200MPa以上,抗拉強度可達300MPa以上,延伸率可達5%-10%,耐腐蝕性能良好,密度約為2.68g/cm³,可實現輕質化設計。
• 應用領域: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,如制造飛機發動機葉片、機翼結構件等;在汽車制造中,可用于制造發動機缸體、變速器殼體等;在醫療器械領域,可用于制造骨科植入物等。
• Scalmalloy:
• 成分與性能特點:是一種專為增材制造而開發的由鈧、鋁和鎂制成的高性能合金,鈧的加入顯著提高了合金的強度和硬度,同時保持了良好的韌性和耐腐蝕性,其強度比普通鋁合金高出很多,甚至比一些鈦合金還要堅固,可用于制造對強度和輕量化要求較高的部件。
• 應用領域:在航空航天領域,可用于制造衛星部件、火箭發動機零部件等;在高端運動器材領域,如自行車車架、高爾夫球桿等。
• A5083-ram5:
• 成分與性能特點:屬于Al-Mg-Si系合金,具有良好的成形加工性能、抗蝕性和焊接性。利用elementum3d獲得專利的反應性增材制造(ram)技術,制造出適合3D打印的納米級增強材料,具有精細等軸微結構,強度明顯高于鍛造5083產品,打印后的A5083-ram5的屈服強度是應變硬化鍛造5083-H116的1.8倍,在應力消除狀態下,屈服強度是鍛造5083-O的2.9倍。
• 應用領域:可用于壓力容器、船舶部件、航空航天部件以及能源領域應用。
• F357:
• 成分與性能特點:是一種鋁合金,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可鑄造性,適合3D打印薄壁和復雜結構,能夠制造出高精度的零件,其力學性能良好,強度和硬度可滿足多種工程應用需求。
• 應用領域:在航空航天領域,可用于制造一些小型的結構件和零部件;在汽車制造中,可用于制造發動機進氣歧管、散熱器等;在電子設備領域,可用于制造一些具有復雜內部結構的散熱部件等。
鋁合金3D打印工藝
• 激光粉末床熔合(LPBF):
• 原理及特點:通過高能量密度激光束掃描熔化鋁合金粉末,層層疊加制造零件。可制造出納米級的特定材料微觀結構,如AlSi10Mg合金的連續三維雙相蜂窩狀納米結構,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性能。但鋁合金在LPBF過程中,從高熔池溫度到室溫存在大體積收縮,且其高反射率和導熱率需要更高的激光能量,同時低液相線溫度易導致產生動態熔池,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幾何缺陷和粉末堵塞等問題。
• 參數控制:需根據鋁合金材料的特性,優化和調整打印參數,如激光功率、掃描速度、掃描間距、鋪粉厚度等,以控制孔隙率、微觀結構和最終材料特性。
• 電子束熔煉(EBM):
• 原理及特點:與LPBF類似,但使用電子束作為能量源。電子束能量高、聚焦性好,能夠快速熔化鋁合金粉末,適用于對溫度敏感的鋁合金材料,可制造出具有良好致密度和力學性能的零件。同時,EBM過程在真空環境下進行,可有效避免鋁合金氧化,提高零件的質量和性能。
• 應用限制:設備成本較高,且需要在真空環境下進行操作,對設備的密封性和真空系統要求較高,因此其應用范圍相對較窄,主要用于一些對零件質量和性能要求極高的領域。
• 粘結劑噴射:
• 原理及特點:先將鋁合金粉末鋪在打印平臺上,然后噴射粘結劑將粉末粘結在一起形成零件的形狀,再經過脫脂和燒結等后處理工序,得到最終的鋁合金零件。該工藝可制造出復雜形狀的零件,且對粉末的粒度要求相對較寬,能夠降低材料成本。
• 后處理要求:脫脂處理需在一定溫度和氣氛下進行,使粘結劑緩慢分解并從零件中排出,脫脂過程需要精確控制升溫速率和時間,以防止零件開裂或變形;燒結處理溫度一般較高,使粉末顆粒之間充分擴散和冶金結合,形成致密的鋁合金零件。
• 電弧增材制造(WAAM):
• 原理及特點:以鋁合金絲材為原材料,通過電弧作為熱源熔化絲材,逐層堆積制造零件。該工藝具有較高的沉積效率,可用于制造大型鋁合金結構件,能夠顯著縮短制造周期和降低成本。
• 質量控制挑戰:由于電弧能量較大,在制造過程中容易產生較大的熱應力,可能導致零件變形和開裂,需要采取有效的工藝措施進行控制,如優化焊接參數、采用合適的冷卻方式等。